迷失的搜索引擎

14.jpg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报考咨询服务被视为刚刚兴起的蓝海市场。山西招考中心发布的一则提醒考生切记不要使用搜索引擎来搜索网上填报志愿系统网页的公告,再次将矛头指向了搜索巨头百度。考生们急需在高考分数发布后很短的时间里匹配最合适的高校,这给百度带来大量的流量和收益,也给不良商家留下了灰色的收入。

01

热闹的网上志愿指导



  高考志愿填报该相信搜索引擎吗?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日前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

  在近日发布的一则提示公告中,山西招考中心称,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时,切记不要使用搜索引擎来搜索网上填报志愿系统网页,否则可能误入其他网站,使自己填报的志愿信息无效,并造成考生密码等个人信息泄露的不良后果。

  日前,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发布提醒,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时,切记不要使用搜索引擎来搜索网上填报志愿系统网页进行填报,使用搜索引擎可能会误入非官方网站造成考生登录密码及个人信息泄露、所填志愿信息无效等不良后果。

  百度官方也发表声明,对媒体关注的“通过搜索引擎进行高考志愿填报”一事作出回应。

  百度在声明中表示,百度高度重视高考相关信息查询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从2013年开始,百度就启动了对考试招生院官网的保护,将各地招生院官网在搜索结果进行显著位置展示,并为官网免费提供“官网”标识认证。

  针对历年来虚假野鸡大学诱骗考生、非法招生的情况,近年来,百度也在根据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信息,持续排查和更新“野鸡大学名录” 方便考生和家长甄别。新一批野鸡大学名单将于明日对外公布。

  在“优择校”的官网上,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明码标价,普通专业本科方案最低为19800元,最高59800元,未录取全额退款。客服人员表示,价格差异主要产生在专家同时服务的学生数量上。



02

赚钱的高考咨询生意


  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

  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这类高考志愿咨询服务靠谱吗?“花钱填报”真能帮考生进入理想的大学吗?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早在高考前,一些咨询机构就已经在线上线下开办了高考志愿填报培训班。

  某考后填报志愿咨询机构工作人员介绍,在高考结束后的线下培训班场次不会太多,“因为专家这个时候一对一服务的学生太多了,精力顾不过来,我们最多安排一到两场就完事了”。

  记者发现,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服务已经发展成为系列的产品,只要输入“高考志愿”进行搜索,马上会出现包括高考志愿填报手册、高考志愿填报秘籍攻略、高考志愿卡等等一大批相关产品,其中就有资深老师“一对一”报考咨询服务,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记者根据网站提供的400电话,进行了电话咨询。在电话中,这一考后填报志愿机构的工作人员给出了报价:12800元的,是有3年多工作经验的老师;24800元的,是有4年工作经验的老师;还有29800元的,是有5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剩下的就是39800元,有七八年工作经验。

  与几家机构电话沟通后,对方均表示需要面谈。记者来到了其中一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专门提供志愿填报服务的机构,该机构在其网站上打出的宣传语是“志愿报得好等于高考多考20分”。

  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志愿填报通过率是百分之百,如果今年给你报你没过,我们全额退款,这是写在合同里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咨询机构还推出了专家级套餐服务,包括潜能测评、生涯规划加志愿填报,套餐种类丰富,费用也居高不下。如资深专家的全程服务费是39800元,培训机构承诺,整个服务过程会一直持续到考生被大学录取。

  当记者对交费后是否能保证被录取心存疑虑时,几乎每家机构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并且都表示,他们所提供的方案是运用大数据得出来的,可靠程度非常高。

  填报高考志愿的确是个技术活,它需要准确而详实的数据支撑,但是大数据不只是数据多,它的内涵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研判,来掌握和满足考生和家长最精准的需求。在一份价值数万元的填报志愿方案里,大数据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在采访中,各机构都主打运用大数据进行志愿填报。数据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考生经过各种测评后得出的数据;另一组为各机构平台储存的数据库。

  专家指出,如果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很低,从而就会出现很多考生报考这个专业,反而会把分数抬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这些数据只能呈现过去,不能预测到未来。当考生依据数据做出选择时,就会改变这个数据未来的状况,所以我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留心。



03

迷失的百度搜索引擎


15.jpg

  财报显示,百度一季度总营收为241.23亿元,同比增长15%;归属百度的净亏损为人民币3.2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人民币66.94亿元转亏,同比降幅高达105%。

  除了业绩上出现首次亏损之外,“百度核心”业务即搜索服务与交易服务的组合的增速也在放缓。财报显示,“百度核心”营收为175亿元,在百度第一季总营收中的占比为72.5%,同比增长8%。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增速为26%。

  不可忽视的是,近3年来,百度年年流失核心高管,从2016年的李明远、2017年的吴恩达,到2018年的陆奇,再到后面的张亚勤、向海龙等。

  人事变动的背后,往往是企业战略重心的调整。此次向海龙的离职意味着偏向于搜索广告商业变现的时代结束,百度将重心转移到关注以信息流带来的新增长。

  实际上,近年来百度曾经多次尝试过转型,也涉足游戏、电商、教育等领域,不过都没有溅起太多“水花”。

  游戏被认为是互联网的“现金奶牛”。早在2013年,百度耗资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这一巨额收购案轰动了整个游戏圈,次年,百度将91无线游戏业务整合多酷游戏,推出百度移动游戏。

  然而2017年,百度以12亿人民币将该业务贱卖,此后与游戏再无瓜葛。伴随该业务出手的,是曾被视为百度“太子”李明远的离开。

  百度的内部人士告诉时代财经,我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尝试,比如游戏,它一直没有变成公司的核心战略,但那块是用户的需求,我们也尝试去满足。比如视频,我们投资了爱奇艺,现在也发展得非常好。我们在努力尝试,也愿意去扶持,如果做得好,我们也会放它出去独立发展,比如爱奇艺、百度金融等,如果做得不够好,比如o2o、uber,也只是作为投资的一部分。

  有评论人士认为,正是在发展方向的摇摆,让百度错失了很多机会。百度之所以陷入现在这种困局,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李彦宏个人的问题。他既想做一家伟大的公司,又担心一时的投入会影响财务表现。瞻前顾后的结果,就是做什么都欠缺果断,事事慢人一步。

  百度已经面临着被BAT踢出去的尴尬,转型也注定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无动于衷。在网民通过搜索获取信息渠道略显单一的今天,搜索业务的前景是否只能是一座仅供开采的金矿?特别是在医疗和教育这些关系民众福祉的领域,更应该守住产品底线,而不是眼里只有利益。


分享